目前分類:延伸再閱讀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詳細說明政府施政願景

 

隨著都市化發展,早期農業社會經濟型態改變,在生活空間不足的都市中,「瑠公圳」逐漸被建物侵占,失去原有灌溉水源的機能,圳道景觀改變,隱沒在水泥叢林中。然而,隨著生態觀念與環境改造的議題發展,在今日高密度建築群生活區塊中,「瑠公圳」的意義正被慢慢發現,扮演著都市呼吸之肺的價值,正在隱隱發光中。

- 找回被遺忘的圳路,塑造都市藍帶開放空間,打造都市呼吸之肺 -

*藉由民眾參與行動化被動為主動,表達圳道周邊居民對於環境改造的看法。
*將圳路導向積極性及正向性空間,引入公共活動,豐富生活機能。
*促進圳道周邊環境發展及改造。
*呼應低碳、幸福、合於美麗、大台北的施政目標。

a10.jpg 


      近年來由於大家生活富裕,開始重視周遭的生活品質、環境保護,除了希望能獲得更多的綠地系統、開放空間外,與水親近的慾望又被重新點燃。許多人造物密集的建築在原本為農田、綠地的土地上,自然的水域和綠地空間從環境中逐漸消失,現存於都市中的水域空間,也被隔離在又高又硬又長的水泥牆外,想要實現還水於民的願望將是一樁很大又費時的工程。


  因此臺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著手「臺北縣新店市瑠公圳圳道空間再造規劃設計案」,目地針對瑠公圳之圳道兩側住家及高密度社區之整體景觀風貌改善,還給在地居民一個公共空間及美好的記憶,並賦予瑠公圳新的生命。


  台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於96年完成「臺北縣新店市瑠公圳圳道空間再造規劃設計案」、97年6月完成「台北縣新店市瑠公圳圳道空間再造計畫」第1段1標工程,並為圳道景觀再造樹立優良模範,接著於97年12月進行第1段2標工程,並於99年2月完工,另整段圳道預計於101年達到整體景觀風貌改善。


  配合臺北縣政府高灘處「大碧潭再造」計畫、臺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臺北縣新店市瑠公圳圳頭及圳道景觀工程」、捷運聯合開發案等相關工程,提出新店市部份瑠公圳周邊空間環境改造計畫 ,另做為未來縣政推動瑠公圳再造的溝通力量,以促進社區發展地方景觀特色,且能配合瑠公圳圳道改造之整體發展。

a11.jpg 


liu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詳細說明郭錫瑠的一生

 

        郭錫瑠,字天錫,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福建省漳州靖古谿厝人。年幼時跟隨父親渡海來臺開墾,定居於現今彰化八堡圳一帶。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郭錫瑠帶著家人北上定居現今台北市松山中崙一帶,而當時,郭錫瑠從事興雅庄(今台北市信義區一帶)的開墾工作,但因柴頭埤長年的污泥淤積,水量逐年減少,無法灌溉農田,使得郭錫瑠決定尋找新的水源地開發水圳。


  郭錫瑠探勘時,認為基隆河水位較低,不適合開鑿水圳,便開始勘查離興雅庄較遠的新店溪。他發現新店溪上游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處,水源較豐沛,只要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水源變可經大坪林、景美地區直達台北市,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問題。


    萬事起頭難,開圳工程十分困難艱辛,甚至有人譏諷郭錫瑠的引水計畫根本沒辦法成功,但他依然不願放棄,變賣了全部家產籌措資金,甚至為了平息與泰雅族人的隔閡與泰雅族人通婚,全心全意的投入開圳工程。除了郭錫瑠之外,也有地方墾戶的資助與支持,共同合作克服工程的各種障礙與困難,終於完成水圳工程,灌概的面積多達二千多頃。


  好景不常,乾隆三十年(西元1767年),台北發生大水災,洪水將景美溪的通水暗渠沖破,而年已六十的郭錫瑠看見大家辛苦完成的心血付諸流水,又得要重新籌備修復水圳,便積憂成疾於隔年年底逝世,享年六十一歲。


    爾後則由其長子-郭元芬繼承志業,開始水圳的修復工作。並於西元1769年完成瑠公圳的修建工作,灌溉了整個台北盆地,對於台北的農業發展有極大的貢獻。人們為紀念郭錫瑠與郭元芬,便將下埤大圳又稱為「瑠公圳」,告誡後代子孫先人開墾是如此艱辛,要飲水思源,心懷感恩。

 


liu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