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踏尋瑠公圳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說明瑠公圳管理單位的沿革及改變


從郭家「金合興號」到林家「林益和」號


  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郭錫瑠第四代子孫郭章璣以三千七百銀元將圳路、水田等一半產權賣給了今板橋林家林本源的先人-林益川。且將行號從「金合興」改成「林益和」號。而隔年郭章璣又以四千二百銀元將瑠公圳全部產權變賣給林益川,使林益川得以獨資經營。


從「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到「瑠公水利組合」


  日據時期(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為怕影響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公佈了「台灣公共埤圳規則」,瑠公圳被認定為公共埤圳。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瑠公圳、霧裡薛圳與上埤合併為「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並拆除景美溪上木梘,改建水陸鋼筋水泥橋,於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竣工,是為瑠公橋。而在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雙連埤、大竹圍埤、三板橋埤、下埤、上土地公埤、下公埤、鴨寮埔埤、牛車埔埤等八埤也併入了瑠公圳組合。


  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與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瑠公圳組合分別以2800及5500日元收購瑠公圳的所有產權,將瑠公圳組合的所有產權物全歸為公有。並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將「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改組為「瑠公水利組合」,並明定為法人組織。
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協會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隔年二月一日由黃逢時接管「瑠公水利組合」,並於同年的十一月改組為「台灣省文山農田水利協會」。民國37年(西元1948年)改組為「台灣省文山水利委員會」,民國四十五年(西元1956年)改組為「台灣省瑠公農田水利會」,民國五十七年再改組為「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liu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明圳路開闢簡史(圳路形式的改變)

 

郭錫瑠最初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水源充沛且河床高,適合築堤。且只要沿新店溪開鑿水圳,經大坪林、景美地區達台北市,便可解決台北盆地灌溉問題。


  但當時存在二大問題:「技術不足」與「山地同胞的反彈」。新店溪沿途峭壁多為砂岩及頁岩構成,對於當年的技術來說,要開闢水圳是一大挑戰。且對於要進入泰雅族人地區開鑿也造成了不少衝突。為化解泰雅族人對漢人的敵意,郭錫瑠迎娶泰雅族女子潘氏白番為妾,希望能因此讓漢人與泰雅族人彼此能有機會深入認識。


    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由大坪林地區的蕭妙興等五庄人士以雙方共同使用開墾的水圳做為條件,共同出資捐地幫助郭錫瑠水圳開闢的工作,而此段水圳就稱為「大坪林圳」或「五庄圳」。


    景美段的部份,於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由景美地區萬盛庄的鄧宜生、廖簡岳等人也共同協助景美圳渠的興建工作。


  而整個工程中最困難的則為如何將水引過九十多公尺寬的景尾溪。郭錫瑠幾經思考後設計出了平底渡水槽-「木梘」。以木製的渡水槽架在溪上連接二岸圳路,將江水引過景美溪。
    但因民眾長期行走於木梘,沒多久便造成嚴重的損毀,而後郭錫瑠又訂製了大批水缸,將水缸去除底部後接成管線,利用虹吸原理將圳水引過景尾溪,才解決木梘的問題。


  乾隆三十二年,由長子郭元芬接續郭錫瑠的志業,將取水口設在大宅庄(今碧潭梘址),另闢圳渠,直通景美溪邊木梘,且與工程師陳菊司合作研究,將原本舊有的木梘改為尖底木梘(後人稱為菜刀梘),以防被行人視為路橋行走於上。


    除此之外,郭元芬為改善由石塊和泥土堆砌而成的壩堤容易被沖毀的問題,以竹蛇籠在碧潭溪築攔水壩進而改善蓄水方面的問題。


  費時近三十年的圳道,終於於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完工,總面積達一千二百甲。圳渠分為二條,由新店溪上游入口轉支流青潭溪,再流入大坪林的圳渠稱為「大坪林圳」或「上埤大圳」。而由碧潭入口經景美至台北的圳渠稱為「下埤大圳」,後人為紀念郭錫瑠父子便將「下埤大圳」稱為「瑠公圳」。

liu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明圳路所在之位置(古今對照)


瑠公圳大部分皆已被填平或圳渠上已加蓋它物,僅剩新店市保有較完整之瑠公圳露天圳渠


  「瑠公圳」的支線遍佈整個大台北地區,有如一座綿密的圳渠網路。位在台北市的圳渠大部分皆被填平或是於圳渠上加蓋再做其他用途的使用。目前可見且保留較為完整的瑠公圳露天圳渠,只有從新店溪碧潭圳頭至景美溪圳尾這一段新店瑠公圳,其總長度為3.8公里,平均寬度約為5公尺平均深度約為3公尺,因都市發展的需要將部分圳路加蓋改行於地下。故目前的露天圳渠只剩2.8公里。

地圖引用自: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1993)

 


liu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明圳路開墾支出的歷史背景

 

昔日-瑠公圳曾為台北重要的水利灌溉系統

  瑠公圳為導引新店溪溪水之農業灌溉用水圳,圳路由碧潭圳頭經大坪林地區跨越景美溪後流入台北市。此水圳為當時台北盆地主要的農田水利命脈,灌溉圳路周邊約1200甲地,堪稱台北盆地第一大圳,為了感念郭錫瑠開鑿水圳的功德,後人便將這段由碧潭圳頭至台北市松山區一帶的水圳稱為「瑠公圳」。

 

今日-瑠公圳隱沒在都市叢林中


    瑠公圳對台北地區的農業水利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促進了台北地區農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台北地區工商業的繁榮。民國70年代後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舊時的農田、圳路陸續變為建地供商業、住宅或其他用途使用致使圳路灌溉面積逐年減少,最後於民國731月功成身退,讓瑠公圳步入歷史,並由農業灌溉圳渠變成為都市的排水路,水圳的帶狀開放空間,消失在的都市叢林。 

 

liu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